當今的期貨市場是集合了先進科技的全球性市場,交易者可以在世界各地透過電子平台幾乎24小時全天候進行快速交易。其實期貨交易可追溯到古希臘和腓尼基的商人,他們四處遊走兜售貨物,以貿易打開一扇扇通往世界的大門。
現代化的全球電子交易期貨市場,起源於19世紀的美國,當時因為農業生產與消費增加,促使集中市場孕育而生,提供交割、銷售、採購,乃至於後來的價格發現和支付,以及品質驗證。
19世紀初的美國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面臨強烈的季節性與供給波動,屢屢出現過剩或短缺導致價格暴漲暴跌的乱象。 這時期的儲存設施仍简陋,市場缺乏組織秩序,而且產量難以預測。在這種大環境下,農產品商業中心開始在紐約州的水牛城,以及其他美國河流沿岸城市興起,這為當地的生產者與消費者提供了穩定的集中市場。
1848年,以芝加哥為中心的運河和鐵路基礎建設完工,將五大湖區和密西西比河連結起來,推動芝加哥躍居全美農產品商業中心。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正是在這時期成立,並且最後發展為全美首屈一指的穀物交易所。這個集中式穀物交易所成立後,農場主與穀物生產商可以在收成季節间,以定價出售作物,而消費者能在一整年里以透明的價格購買穀物。
CBOT在初期提供遠期交易合約,自1865年起推出標準化的期貨合約。這種集中清算的合約,以清算會員繳交的履約保證或保證金為担保,起到了穩定市場防範違約的作用,从而為買賣雙方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芝加哥農產品交易所建立於1874年,專門買賣奶油和雞蛋現貨,並制定了產品等級與交易規則。為確保品質,現場會分別聞味道、品嘗每一桶奶油,並議定價格。過剩的奶油會加鹽存放在地窖,供日後銷售,進而催生了1882年的「定期合約」。1898年,芝加哥農產品交易所的會員成立了芝加哥奶油與雞蛋委員會。
一次世界大戰後,芝加哥奶油與雞蛋委員會在1919年改組為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允許大眾在商品交易規定的縝密監督之下參與市场交易。
這些在芝加哥發展起來的交易所於20世紀推出了不少創新的期貨合約,包括:
- CBOT冷凍猪腩期貨合約
- CME 活牛期貨合約
- CBOT 白銀期貨合約
- CME 外汇期貨合約
- CME現金結算歐洲美元期貨合約
- CME 標普500指數期貨合約
- CBOT 美國國債期貨合約
1992年期貨合約開始在CME Globex電子平台交易,促使交易方式開始从交易大廳轉向電子化。
2007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合併成立芝商所集团。 2008年,它收購NYMEX,將能源和金屬納入產品服務的版圖。 今天,透過CME Globex,多個全球化的交易所都能以毫秒級的时间精準度,每天交易數千萬份各種資產類別的合約。
在原有中西部穀物期貨市場發展與創新過程中展現出來的重要優势,仍一脈相承保留下來,且是當今電子交易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