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知道:(1) 當牽涉到利潤和虧損時,自身的行為可能會變得不理性; (2) 模擬交易和真實交易的體驗可能完全不同;以及 (3) 很容易受他人影響而改變計劃——那麼該如何應對?
我們需要做的是學會管理個人和情感預期。 來看兩個模型:一個對交易新手沒有太大幫助,另一個則助益良多。
無論在哪裡求學,優異成績是對我們努力學習的最好回報。 學習越勤奮,獲得的成績就越好。 長此以往,總體成績或GPA就會突出。 學業功課是準確性模型的一個典型例子,即做對的題越多,分數就越高。
答對所有問題,成績是A。 答對90%的問題,成績是B。 如果一共有50道測試題,正確率是90%,相當於做對了45道題。 換言之,正誤的比率為9:1。 如果每道題的分值相同,這一模型是可行的。
然而在交易中,每道題(每筆交易)的分值(盈虧)則不一樣。 這正是讓交易新手抓狂的原因所在。 如果忽略了這個要點,您就會發現自己一直在填鴨式的學習和閱讀,直至感到沮喪。
幫助計算交易策略是否要持續的模型叫做數學預期模型。 由於管理個人和情感預期很重要,這個公式可運用於交易損益以及構建可以實現長期成功交易的情感體系。
這個模型的要點在於控制虧損的幅度,保持盈利的倉位。 現實中,很多成功的交易者將止盈和止損的比例設置為3:1或4:1。
假設開始執行交易策略,且獲利的頻率為40%。 換句話說,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判斷錯誤。 此外,您還發現,盈利交易是虧損交易規模的三倍。 那麼還應使用這個交易模型嗎?如果60%的交易判斷都是錯的,那怎麼能獲利呢?朋友會怎麼評論?更重要的是,配偶會怎麼說?這些喋喋不休的問題都是情緒體系的一部分,但可以藉助數學分析來説明保持良好的心態。
(獲利頻率 x 獲利訂單平均規模) - (虧損頻率 x 虧損訂單平均規模) = 風險
(.40 x 3) - (.60 x 1) = (1.2 - .6) = .6個風險單位
上述數學預期公式表明,可以繼續運用這個交易模型,因為“平均而言”,是能夠獲利的(即公式的結果為正值),即便蒙虧的交易數量比獲利的交易數量多。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分析成立的關鍵在於控制虧損交易,同時保持盈利的倉位。 您不能不止損,期待虧損交易出現逆轉,變成獲利頗豐的訂單。 發生這種情況的幾率極低。 如果您是長線投資者,可能要另當別論。 但我們討論的是在大宗商品期貨市場上的槓桿交易。
所以,請忘掉在學校所學的正確與準確得分機制。 要像棒球明星那樣,深知自尊不取決於擊球率。 成功的交易需要另一種智慧,將接受虧損視為獲利交易策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