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聯邦基金期貨預期,從現在到2026年中,將降息225至250個基點

圖1:聯邦基金期貨預期,從現在到2026年中,將降息225至250個基點
資料來源:彭博專業服務(FF1...FF24)

圖2:利率預期在過去兩年中劇烈波動

圖2:利率預期在過去兩年中劇烈波動
資料來源:彭博專業服務(FZ1...FZ24)、芝商所經濟研究部的計算

鑑於當前市場預期和聯準會的指引,我們回顧過去四十年,比較投資者在聯準會開始寬鬆週期前一個月的定價與聯準會政策實際演變的情況。這份分析是我們2022年2月發表的研究的後續追蹤,在該研究中,我們將投資者在緊縮週期開始前的預期與後續聯準會實際升息的幅度加以比對。我們發現從1994年到2019年,投資者最初在四個不同的緊縮週期中低估了實際緊縮幅度75-175個基點。

作為補充,2022年2月,固定收益投資者預期聯準會將在2024年前調整利率至大約2.125%。然而,到了2023年7月,聯準會調整利率至5.375%,比市場在緊縮週期前夕的預期超出325個基點(圖3)。目前市場是否會像兩年前低估緊縮程度一般,再度低估接下來聯準會的寬鬆措施幅度?

圖3:2022年2月,投資者將升息幅度低估了325個基點

過去40年,聯準會已經七次放寬貨幣政策。平均而言,固定收益市場大幅低估了實際的降息程度,但這當中還是有例外,特別是在經濟「軟著陸」前後。接下來我們會逆著時間往回追溯,比較市場預期和實際的情形。

2019年至2020年寬鬆週期

2019年6月底,在聯準會降息前一個月,市場預期同年12月前會降息75個基點。確實,聯準會將利率從2.375%調降至1.625%,幾乎與降息週期剛開始時的市場預期一致。市場還預期2020年會再降息25個基點。2020年3月,由於疫情爆發,聯準會降息至零利率,這是在2019年中誰也預想不到的情況(圖4)。

圖4:2019年投資者預期聯準會將採取寬鬆政策,且預測得相當準確,直到疫情爆發才失準

2007年至2008年寬鬆週期

當時,投資者顯著低估了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政策放寬的程度。2007年8月中,在聯準會第一次降息25個基點的前一個月,交易者已經預期在2008年中之前會降息100個基點,並且之後會逐步採取緊縮。在2008年底,聯準會調息比市場的最初預期超出400個基點,聯邦基金從5.25%降到0.125%,並維持7年直到2015年12月(圖5)。

圖5:在2007年,投資者預期降息100個基點,最終卻降息512.5個基點

2001年至2003年寬鬆週期

同樣地,固定收益投資者在2001年「科技股災」的經濟衰退期間也措手不及。2000年12月,也就是聯準會第一次降息的前一個月,投資者預期聯準會將降息約50個基點,從6.5%降到6%,而且會在2003年前升回6.25%或6.5%。然而,市場受到2001年經濟衰退的意外打擊,股票出現熊市,標普500指數由高點至低點的跌幅達50%,納斯達克100指數則下跌超過80%。在這種情況下,聯準會降息550個基點到1%(圖6)。

圖6:2000年底,投資者預期聯準會將降息50個基點,最終降息幅度則為預期的11倍

1998年寬鬆週期

1998年的夏季,俄羅斯債務違約,引起信用利差擴大,結果演變成流動性危機,衝擊了過度槓桿的大型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LTCM崩盤導致投資者猛烈拋售非投資級債券與股票,並大規模平倉日圓的套利交易。同年9月底和10月中之間,聯準會降息了三次,直到1999年中期才開始反轉寬鬆政策。截至1998年8月底,聯邦基金期貨的價格顯示投資者預期降息25個基點,但最終降息幅度達到預期的三倍之多。

1995年至1996年寬鬆週期

1994年與1995年初升息300個基點之後,聯準會在1995年和1996年達到經濟軟著陸,採取75個基點的放寬政策,投資者在寬鬆週期開始前一個月的預測近乎完全正確(圖7)。

圖7:利率交易者準確預測到1990年代中期的軟著陸

1989年至1992年寬鬆週期

1986年至1989年初,聯準會升息將近400個基點。在1989年6月,聯準會回到降息模式。寬鬆政策開始前一個月,固定收益投資者預期在未來兩到三年內會因寬鬆政策而降息約50個基點。但實際上,隨著1990年至1991年出現經濟衰退,聯準會降息675個基點(圖8),比市場預期超出625個基點。

圖8:利率市場受到1990年至1991年的經濟衰退衝擊

整體而言,投資者對聯準會在軟著陸情境(1995年和2019年)的行動預期大致準確。然而,當經濟陷入衰退時,如1990-91年、2001年和2008-09年的情況,市場的最初定價低估了最終的政策放寬幅度400個基點到625個基點不等。

市場目前預期降息225至250個基點。這比起我們在1989年、2000年或2007年看到的降息預期高出許多。因此,如果經濟硬著陸,最終結果可能不會與投資者預期相差太多。然而,如果經濟軟著陸,市場則可能高估最終的政策放寬幅度。因此,兩種情況都存在風險。

最後一點:2001年和2008至2009年的衰退,當時的核心通膨率穩定落在2%左右。目前,核心消費物價指數(CPI)依然每年上升超過3%(圖9)。如果通膨持續維持在聯準會2%的目標值以上,這也可能會限制聯準會放寬政策的能力。

圖9:核心通膨率逐漸下降,但依然高於疫情前的常態。

利率期貨和選擇權

機構紛紛轉向芝商所尋求更有效的風險管理服務,芝商所擁有最深的流動性集中池,涵蓋SOFR、聯邦基金、美國公債。


在交易所交易之衍生產品及場外結算(「OTC」)之衍生產品並不適合所有投資者及帶有虧損風險。在交易所交易及場外交易之衍生產品為槓桿投資工具,由於只需要合約價值一定百分比的資金即可進行交易,故此有可能損失超過最初存入的金額。本通訊不論在任何適用法規的涵義上,均不構成招股章程或公開發行證券,亦非關於購入、出售或持有任何特定投資或服務的建議、要約、邀請或招攬。

本通訊的內容乃由芝商所編製,僅作為一般介紹用途,並非旨在提供建議,亦不應被視為建議。本通訊並未考慮到閣下的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閣下在根據或依賴本通訊所載資料行事之前,應獲取適當的專業建議。雖然芝商所已盡力確保本通訊中的資料在通訊刊行當日準確無誤,但芝商所對任何錯漏概無責任,亦不會更新資料。此外,本通訊中的所有示例和資料僅作為説明之用,不應視為投資建議、實際市場經驗的成果或任何特定產品或服務的推廣。本通訊內所有與規則及合約規格相關的事項均以CME、CBOT、NYMEX和COMEX的正式規則,或(如適用)芝商所若干其他附屬交易場所的各自規則為準。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包括與合約規格有關的事項上,均應查詢現行規則。

芝商所概不聲明本通訊所載任何材料或資訊,如在使用或分發本通訊構成違反任何適用法律或法規,在任何司法管轄區或國家均適合使用或獲得許可。本通訊未經任何監管機構的審閲或批准,使用者如獲取本通訊,有關責任應由其自行承擔。

在澳洲,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 Inc.澳洲註冊機構編號 (ARBN) 103 432 391、Board of Trade of the City of Chicago Inc. 澳洲註冊機構編號 (ARBN) 110 594 459、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 Inc. 澳洲註冊機構編號 (ARBN)113 929 436及Commodity Exchange, Inc. 澳洲註冊機構編號 (ARBN) 622 016 193均已在澳洲註冊為外國公司並持有澳洲市場牌照。

在香港,CME、CBOT、NYMEX和COMEX乃獲得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認可,透過CMEGLOBEX系統提供自動化交易服務(「ATS」),而CME獲得SFC認可,可根據香港《證券及期貨條例》(「SFO」)第III部的規定,透過芝商所結算系統 (CME Clearing System)提供ATS服務。

在日本, CME 持有日本《金融工具與交易法》(Financial Instruments and Exchange Act)所規定的外國結算機構(FCO)牌照。

在新加坡,根據《證券及期貨法》(第289 章)(「SFA」),CME、CBOT 、NYMEX及COMEX作為認可市場營運商受到監管,而且CME亦作為認可結算機構受到監管。除此之外,芝商所旗下機構並未在新加坡獲得根據《證券及期貨法》經營受監管活動或根據《財務顧問法令》(Financial Advisers Act)(第110章)提供財務顧問服務的所需牌照。

芝商所旗下機構包括但不限於在印度、韓國、馬來西亞、新西蘭、中華人民共和國、菲律賓、台灣、泰國、及越南等多個司法管轄區,以及在芝商所未獲准經營業務、或者經營業務會違反當地法律及法規的各個司法管轄區,均未獲得提供任何種類的金融服務所需的註冊或牌照,亦未宣稱在此等司法管轄區提供任何種類的金融服務。

建議 閣下審慎對待本通訊所載資料。如 閣下對本通訊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尋求獨立的專業意見.

在香港,芝商所並未獲得根據SFO從事期貨合約交易或就期貨合約提供意見的牌照。本通訊在香港僅分發給根據SFO第V部獲SFC發牌或根據SFO第III部獲認可的公司。

在日本,本通訊僅提供予《日本商品期貨法》(1950年第239號法律,經修訂)及相關規則(視情況而定)所載的特定合資格資深投資者。除此之外,本通訊所載資料不以任何日本人士為對象,亦無意推銷或招攬日本客戶買賣或使用任何特定的芝商所產品或服務。

在韓國,本通訊僅應「專業投資者」(定義見《金融投資服務和資本市場法》第9(5)條及相關規則)的要求或透過持牌投資經紀商提供予該等專業投資者。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本通訊僅供讀者使用,不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為任何其他目的複製或轉載。本通訊所載的任何資料均不構成或造成提供或銷售任何金融服務或產品之要約、就任何金融產品採取任何行動之建議(明示或暗示),或任何投資建議或市場預測。

本通訊在新加坡僅分發給某些機構投資者(例如持有期貨合約交易資本市場服務牌照或根據《證券及期貨法》獲豁免此類要求的人士)、認可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定義分別見《證券及期貨法》)。

在越南,越南居民在CME、CBOT、NYMEX和COMEX等離岸平台進行交易可能受到某些法定條件的規限,而且CME、CBOT、NYMEX和COMEX平台上的產品並非均獲准越南居民進行交易。越南投資者有責任確保在CME、CBOT、NYMEX和COMEX的交易遵守其適用的所有相關法律。

CME Group、the Globe Logo、CME、Globex、E-Mini、CME Direct、CME DataMine 及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均為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 Inc. 的商標。CBOT 及 Chicago Board of Trade 均為Board of Trade of the City of Chicago, Inc. 的商標。NYMEX 及 ClearPort 均為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 Inc.的商標。COMEX 為Commodity Exchange, Inc. 的商標。

BrokerTec Americas LLC ("BAL")是一家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註冊的經紀交易商,是美國金融業監管局(www.FINRA.org)的成員,亦是美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www.SIPC.org)的成員。BAL不向私人或零售客戶提供服務。

芝商所的若干子公司獲監管機構的授權並受其監管,其中特定子公司須保留某些法規規定的電話通話及其他電子通訊記錄5至7年,並可根據要求提供該等記錄的副本(可能需要付費)。有關更多監管資訊,請參閱www.cmegroup.com。

Copyright © 2025年 CME Group Inc.

版權所有。通訊地址: 20 South Wacker Drive, Chicago, Illinois 60606

芝商所為全球領先及最多元化的衍生品交易市場,公司包含四個指定合約市場(Designated Contract Market)。點按CME, CBOT, NYMEX 以及COMEX連結,以獲取更多關於各交易所交易規則與產品的資訊。 

© 2025芝商所版權所有。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