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同時出現多項重大轉變,這些轉變正在改變風險管理的本質和方式。出現轉變的主要因素包括聯邦準備理事會(聯準會)、歐洲央行和其他多國央行正透過升息打擊通膨,以及源自烏俄和中美關係之間的地緣政治緊張情勢、全球暖化帶來更強的風暴與極端炎熱和乾旱,還有許多老化工業經濟體在人口結構上的變化。這些轉變不僅可能增加某些市場的波動性,也凸顯了難以量化的不確定性和相對易於量化的風險之間的差異。
隨著上述多項因素於市場交會,單日中出現極高價格波動的天數很有可能增加。換句話說,以每日標準差為衡量依據,往後有可能出現比過往正常情況更高的價格波動。此外,比起傳統波動性分析使用的每日高標準差換算出的天數,市場也可能經歷更多出現大幅價格缺口的時期,亦即價格突然間急遽上揚或下跌。在此背景下,我們應該先思考波動性一般的測量方式:每日價格百分比變動(即每日回報)的標準差,會改變波動性分析的價格缺口風險機率,將兩者進行比較。
在詮釋波動性改變的本質時,我們使用弗蘭克.奈特(Frank Knight,1885-1972)教授在1920年代於其著作《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1921)提出的典型區分方式。在經濟學中,「奈特氏不確定性」極度難以量化,而典型波動性涉及的風險則相對容易理解,因此能以標準差等傳統指標量化。既然全球多項重大轉變同時出現使人們感受到更多不確定性,風險和波動性的本質出現變化也相當合理。雖然,這樣的情況也讓風險管理變得更加困難和複雜。請記住,只因為衡量某樣事物變得困難,並不代表我們就能放棄管理風險。無庸置疑,要想在財務上獲得成功,主動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們的中心假說是,更高且難以量化的不確定性創造了某種環境,而在該環境中,特定類型的事件風險有更高的機率會發生。本分析中,我們將事件風險定義為面臨至少兩種不同情境的環境,而各情境都可能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舉例而言,美國面臨衰退(債券殖利率降低)或持續溫和成長(債券殖利率升高)。其他潛在的事件風險範例包含油價因OPEC、烏克蘭和中國的不確定而上漲/下跌,以及日圓因日本央行可能的政策轉向而升值/貶值。
針對事件風險,我們應該留意的關鍵點在於市場受其影響時交易狀況會出現哪些差異,以及應當如何據此調整風險管理方法。一旦市場參與者把注意力放在會帶來兩種迥異結果的事件風險情境,就會凸顯出兩種不同結果在發生機率上的變化。換言之,市場參與者在得知新的經濟數據時,會從該數據將如何改變情境機率的角度思考。
為了進一步說明此概念,我們以美國利率作為例子,檢視處於事件風險環境當中的市場參與者看待經濟數據的方式可能有哪些不同。根據傳統詮釋方法,美國整體通膨率由2022年6月的9%下滑至2023年6月的3%,可能導致短期利率和長期債券殖利率的預期下滑。在出現事件風險的情況下,例如2023年的夏天,當時人們把焦點放在聯準會調低利率與否的機率,整體通膨改善並非市場參與者關注的重點,因為眾所周知,聯準會在乎的是核心通膨率和勞動力市場,前者幾乎沒有下滑,後者則仍相當強健。因此,失業率相關數據比整體通膨數據更加重要,而失業率保持在4%以下壓低了衰退發生的機率,暗示核心通膨率可能會有更長一段時間維持在遠高於聯準會2%目標的水準,儘管聯邦基金利率極高、殖利率曲線出現倒掛,也難以改變這樣的看法。2023年夏天,一連串的新數據顯示「無衰退」情境逐漸獲得市場支持,這使得「聯準會將利率維持高檔的時間會比先前市場參與者預期的更長」的機率提升,長期美國國債殖利率也隨之上揚。
關於事件風險環境,有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在某些情況下,在確定事件帶來何種結果之前,會有段時間衡量出市場波動性反而下滑的情況。這種情況之所以出現,可能是因為兩種不同結果發生的機率趨於穩定(至少暫時如此)。市場波動性大多會在機率不斷變動時上升,而當機率持續浮動,就有更高的可能性出現急遽且突發的價格變化,以反映新的事件情境機率。
就風險管理而言,上述討論內容意味著焦點將移向急遽價格變化(上漲或下跌均有可能)發生的可能性。無關方向的價格缺口潛在機會有利於運用多邊期權策略,例如跨式組合或勒式組合。相對之下,當風險管理考量的重點放在價格往特定方向的變化時,期貨就會是較受青睞的風險管理工具。
這種期貨和期權在使用時機上的區別,因為人們認可了假設價格缺口並不存在的傳統期權定價模型(例如布萊克-休斯-莫頓模型)而受到重視。然而奠基於布萊克-休斯-莫頓模型的風險管理策略,例如Delta對沖,在出現急遽價格變化的機率較高時可能並不適用。因此,根據弗蘭克.奈特對於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看法,當難以量化的不確定性相對於較傳統的可量化風險有所增加時,我們能預期期權交易(尤其是固定收益資產和股票的期權)將更加熱絡,而這也是過去幾年的狀況。
此外,事件風險增加可能縮短風險管理的時間範圍。換言之,隨著某事件的預計發生時間逐漸接近,短天期期權的交易很可能會較受青睞。越來越受歡迎的零日期權正是此狀況的極端表現,這也反映了在當日價格浮動可能比傳統波動性指標(例如標準差)的正常預測更為極端的情況下,風險管理所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