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有關黃金的經濟研究都聚焦需求面的價格驅動因素,包括利率預期以及金價和美元的關係。雖然利率預期和匯率波動是金價的主要宏觀經濟驅動因素,我們也不應該忽略供給面的因素。黃金供給的成長或收縮可能會對每年的金價造成很大影響。

黃金供給分成三種:

  1. 開採供給:實際上就是從地殼新開採出的黃金
  2. 次級(二次)供給:回收過去開採的黃金
  3. 官方交易:各國央行的買賣行為

開採供給的宏觀經濟?

不同時期的黃金開採供給變化相當大。黃金開採量的高峰在1963和1965年之間,每年約為5,300萬金衡盎司,後來在1970年代末期縮減到3,400萬金衡盎司左右。接著,在1980年至1999年間,黃金開採供給又從3,400萬金衡盎司躍升到8,500萬金衡盎司。後來開採量又開始縮減,在2008年減少到7,300萬金衡盎司,接著又開始增加,在2016年達1.02億金衡盎司。2016年之後,黃金開採量逐漸收縮,至2019年已經收縮到9,400萬金衡盎司。

黃金供給的變化與金價呈現密切的負相關。在1970年代,金價從每金衡盎司35美元大漲到835美元,這通常歸因於宏觀經濟因素,包括固定匯率的布列敦森林體系瓦解、美元走弱,以及當時高漲的通膨。無庸置疑,這些需求面因素在黃金牛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33年到1971年間,美元與黃金掛勾,價格為每金衡盎司35美元,當時大幅度的通膨削弱了美元的購買力。即便如此,美元在1971至1979年間對外幣跌幅32%,以及1933至1980年間消費者物價上漲543%的累積影響,依然無法完全解釋金價為何會在1971至1980年間上漲2,285%。但是採礦供給下跌36%,有助於解釋當時的黃金牛市為何會如此蓬勃。

同樣地,黃金從1980年的835美元跌至1990年代末期的280美元,通常歸因於當時美元普遍較為強勢,以及聯準會(港譯聯儲局)的高實質利率政策,後者使1980年高達13.5%的通膨降到1990年代末期的2.5%上下。雖然我們幾乎可以肯定,1980和1990年代宏觀經濟政策的轉變一定在當時的黃金熊市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1980至1999年間,開採供給從每年3,400萬躍升到8,500萬金衡盎司,同樣也是當時金價大跌的重要因素。

1990年代末期至2011年的黃金牛市使金價從每金衡盎司280美元漲到將近2,000美元,這通常歸因於美元在2002至2011年間急遽走弱,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後,聯邦基金利率從2000年的6.5%下調到0.125%。這次牛市的前幾年,年度開採供給減少15%也支撐了金價。

金價在2011年觸頂,接著開始下滑。有些人將這次下滑歸咎於聯準會在2013年宣佈量化寬鬆(QE)即將退場,並在2014年開始縮減QE規模,以及最終在2015年末至2018年末間將利率從0.125%提高到2.375%。這段期間內,金價大致呈現跌勢,剛好黃金開採量也從7,300萬金衡盎司衝高到1.02億金衡盎司。這次,比起美國貨幣政策相對輕微的變動,開採供給在壓低金價方面可能起了更大的作用。

最後,黃金自2019年初至2020年中從每金衡盎司1,200美元漲到2,080美元,乃是需求推動的結果。當聯準會將利率降至零,並開啟4.9兆美元的QE計劃(包括在2020年3月和5月印製3兆美元的貨幣)時,開採供給幾乎沒有變動。放到長期中觀察,黃金開採供給和經通膨調整的金價之間的反向關係相當明顯(圖1)。

圖1:黃金開採供給通常與黃金實質價格呈反向變動

已開採黃金供給的成長率與以2021年美元計價的金價

次級回收的角色

開採供給似乎對每年的金價有很大影響,而次級供給則似乎對金價完全沒有影響。事實上,兩者的關係似乎相反:次級供給才是受到金價水準影響。金價上漲會提高回收的誘因,金價下跌則會減少回收的誘因。無論如何,市場將次級回收視為既存的黃金,而將開採供給視為新進入市場的黃金。雖然黃金開採供給與黃金實質價格的每年變化明顯呈現負相關,次級供給則通常與黃金實質價格的每年變化呈現正相關(圖2)。

圖2:次級供給與金價變化呈正相關

黃金:與基本面驅動因素的相關性

官方交易(即央行買賣)

各國央行持有的黃金共計35,000公噸,約等於人類史上開採黃金總量的20%。其庫存約等於2022年開採黃金總量價值的12倍。過去數十年來,各國央行有時是黃金的淨賣方(1977-1978年和1982-2008年),有時是淨買方(1979-1981年和2009年至今)。各國央行擔任淨賣方時,實際上是將原本無法供私人使用的黃金拿出來增加市場上的供給。相反地,各國央行擔任淨買方時,就是吸收市場上的供給,並將黃金鎖在金庫裡。各國央行每年買賣的黃金能對初級和次級黃金供給造成幅度不小的增減(圖3)。

圖3:各國央行能增減市場上的黃金供給

不同來源的黃金供給,扣除官方購買

央行購買似乎與價格也有明顯的相關性(圖4)。央行對黃金淨購買的時期剛好與1979-1981年間的金價高點重疊。此外,央行淨購買自全球金融危機至今皆維持強勁,很可能是2009年後金價上漲的因素之一。

圖4:各國央行可能自2009年以來一直在支撐金價。

官方交易:央行淨買入(賣出)與實質價格

2023年的黃金開採供給預計將成長2%左右。目前黃金交易價格約在每金衡盎司1,950美元,全球金礦的總括維持成本約為1,212美元,黃金開採公司的利潤率穩定維持在50%以上。然而,採礦公司的高額利潤是否能轉化為更多的投資和更多的開採量,依舊尚待觀察。

金屬市場數據

在我們流動性高、反應快速的市場捕捉交易機會,或善用我們多元化的基準合約產品,輕鬆管理金屬市場倉位。


此報告中所有示例均為對各種情況的假設性解釋,僅作說明之用。此報告中的觀點僅反映作者的看法,未必是芝商所或其關聯機構的看法。此報告及其中所載資訊不應視為投資建議或實際市場經驗的結果。

芝商所為全球領先及最多元化的衍生品交易市場,公司包含四個指定合約市場(Designated Contract Market)。點按CME, CBOT, NYMEX 以及COMEX連結,以獲取更多關於各交易所交易規則與產品的資訊。 

© 2024芝商所版權所有。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