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理由解釋市場情緒可能於2023年發生變化
美國及全球市場的參與者將密切關注五個可能主導2023年市場情緒變化的關鍵發展,市場情緒傾向樂觀或是悲觀,一切端看經濟數據的走向。
(1)美國聯準會(Fed)何時會達到本週期的峰值利率?根據Fed的預測,聯邦基金利率似乎很可能於3月22日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上達到4.75%至5.50%的峰值,但亦有可能往後延。但對市場而言,最重要的仍是過程而非結果。相差0.25%的峰值利率,都不會對經濟造成什麽影響。然而,一旦Fed承認已達到充分限制性利率,可以在該利率水準停下來,立場可能會從「警覺通膨的鷹派」變回「按數據而定」。而且,數據可能顯示通膨降低,因此市場參與者可能鬆一口氣。
那麼有哪些影響因素呢?顯然是利率及股票,還有外匯。各主要央行並未達成共識,尤其是對於何時達到峰值利率,以及峰值利率是什麼,依然未有統一說法。
(2)美國經濟是否會在2023年進入衰退?倒掛的殖利率曲線可能意味著衰退。然而,這一切尚未明朗。消費佔GDP的三分之二,且消費成長主要取決於就業情況而非利率。當失業人數大量增加時,消費會快速下跌。現在的情況並非如此。服務業和旅遊業尚有相當多的職缺,而矽谷及華爾街可能會出現更多裁員。整體來看,就業機會仍在增長,而廣為預測的2023年衰退可能會相當溫和,抑或根本不會發生。
我們要觀察每週四上午8:30(美國東部時間)發布的每週新增失業保險請領數據。經季節性調整後,美國每週新增的失業請領案例一直都低於22.5萬例。若此數字超過25萬例,會更令人擔憂。若此數字快速爬升至30萬例或更高,便有可能發生衰退。這並不是預測,是需要密切監控的數據。
(3)通膨的下降速度會有多快?我們必須研究造成通膨激升的原因,並確保情勢已逆轉。若原因已逆轉,則通膨有可能會消退,儘管會有顯著的時間延遲,且可能並不會一直回落到原先的水準。Fed的目標為2%。
2022年通貨膨脹的五大理由,包括疫情對實質GDP造成的影響、供應鏈上的挑戰、財政刺激、Fed推出的量化寬鬆(QE),以及低利率,皆已得到逆轉。總體通膨在2022年6月達到高峰,且已開始下降。核心通膨可能會在2023年春季和夏季較為緩慢地下降,因為對房產市場已造成的損害將需要時間才能滲透到核心通膨指數對居住成本的計算中,而其他服務業也需要時間才能吸收與總體通膨飆升相關的更高成本。時薪不是問題,因為時薪跟隨通膨變動在時間上有延遲,不會引發通膨。薪資增長是總體通膨隨時間滲入核心通膨此一過程的一部分。一旦總體通膨降至核心通膨之下(可能會在2023年第二季出現這種情況),核心通膨的下降速度可能會加快。
(4)政府融資及債務上限僵局,2023年下半年可能會出現在美國。這將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美國國會往往會撐到最後一刻才能有所行動(9月30日為政府融資時限;可能會在8月到達債務上限,具體要視稅收情況而定)。通常,美國國會會推遲一週,延期兩次或更多次,最終不是達成協議,就是迫使聯邦政府部分停擺,影響大約80萬名聯邦員工。政府停擺期間,休假的員工將失去收入,但一旦停擺狀態結束,國會總是會授權補回全額薪資。我們可以比照2011年8月的情況,但到時如果沒有達成協議並導致政府停擺,這次可能會比2011年那一次持續更久。在截止日期之前,若政府關門的可能性越來越大,那麼貨幣市場基金將會停止買入從政府可能關門的時間到幾個月後這一期間到期的美國國庫券(T-Bill)。
(5)中國放棄清零政策,只要成功控制疫情反彈,中國經濟就有可能在2023年實現復甦。我們要觀察中國農曆新年一週的旅遊情況,告別虎年,迎接優雅、和平及帶點幸運的兔年。中國的實質GDP增長率可能會在2023年後半反彈至5%或6%,隨後在2024年及以後回落至3%到4%之間,這主要是受到長期人口逆風的限制。
我們還要觀察人民幣及工業金屬。中國的個人消費在新冠肺炎清零期間出現直線下降。消費和旅遊完全恢復後,進口將會增加,而這可能會帶來更多貨幣波動。而且,中國經濟的反彈會對大宗商品價格帶來正面影響,尤其是全球原油及銅、鋁等工業金屬。
利率數據
運用我們強大的數據庫,完整檢視整條殖利率曲線,全面瞭解以美元計價的利率市場。
在交易所交易之衍生產品及場外結算(「OTC」)之衍生產品並不適合所有投資者及帶有虧損風險。在交易所交易及場外交易之衍生產品為槓桿投資工具,由於只需要合約價值一定百分比的資金即可進行交易,故此有可能損失超過最初存入的金額。本通訊不論在任何適用法規的涵義上,均不構成招股章程或公開發行證券,亦非關於購入、出售或持有任何特定投資或服務的建議、要約、邀請或招攬。
本通訊的內容乃由芝商所編製,僅作為一般介紹用途,並非旨在提供建議,亦不應被視為建議。本通訊並未考慮到閣下的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閣下在根據或依賴本通訊所載資料行事之前,應獲取適當的專業建議。雖然芝商所已盡力確保本通訊中的資料在通訊刊行當日準確無誤,但芝商所對任何錯漏概無責任,亦不會更新資料。此外,本通訊中的所有示例和資料僅作為説明之用,不應視為投資建議、實際市場經驗的成果或任何特定產品或服務的推廣。本通訊內所有與規則及合約規格相關的事項均以CME、CBOT、NYMEX和COMEX的正式規則,或(如適用)芝商所若干其他附屬交易場所的各自規則為準。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包括與合約規格有關的事項上,均應查詢現行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