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金價與銀價有極高的正相關,金銀價格比率的變動範圍卻相當大。2011年,一盎司黃金只能買到30盎司白銀,但在2020年卻能買到多達120盎司白銀(圖2)。到了疫情初期,銀價反彈,一盎司黃金可買到的白銀由120盎司降至最低65盎司。然而,最近幾個月比率又開始上升,目前一盎司黃金能買到超過90盎司白銀。

圖2:黃金白銀價格比率在過去數十年波動幅度極大

图2:在过去几十年,金银价格比率的变化很大

白銀價格為何會較金價變動大?原因有三:

  • 白銀和黃金的最終用途不同
  • 傳統攝影行業衰微和能源轉型
  • 中國需求變動

魔鏡,什麼是世界上最寶貴的金屬?

雖然黃金與白銀同是貴金屬,但黃金的工業用途相對少。去年,黃金只有12%用於工業應用(包含牙科),高達60%用於製作珠寶,剩下的28%則是儲存起來作為投資用途(圖3)。

圖3:黃金主要用於珠寶和投資

图3:黄金主要用于打造首饰和投资

相對之下,白銀主要用於工業用途。2021年,白銀約有29%用於製作珠寶和銀器、23%用於電子產品、12%用於太陽能板,以及24%用於其他工業用途(圖4)。因此,投資者大多將白銀視為介於工業金屬和貴金屬之間,銀價通常隨著金價而漲跌,但經過一段長時間,銀價表現也會優於或遜於金價。一般來說,在經濟強勢擴張的時期,由於工業經濟蓬勃發展,銀價表現通常會優於黃金;在經濟受壓的時期,銀價表現則會遜於黃金。

圖4:白銀主要用於工業應用、電池和太陽能板

图4:白银主要用于行业应用、电池和太阳能板

傳統攝影行業衰微和能源轉型

從1990年代末到2020年,除了全球金融危機後的一小段時期,白銀表現大多遜於黃金,主因便是傳統攝影業的衰微。1999年,有2.677億盎司白銀用於生成相片。到了2021年,此數字已下滑83%至4650萬盎司。20年間,數位相機的崛起就斬去了20%左右的白銀用量。

雖然傳統攝影業的衰微導致白銀需求降低,但白銀在其他方面的用途也開始顯現,其中以能源轉型為最大宗。2021年,有1.14億金衡盎司的白銀用於製作太陽能板,而太陽能板在距當時約15年前幾乎完全不存在。此外,自1990年代末期以來,白銀在電池和電子產品上的需求翻倍。白銀愈來愈普遍用於能源轉型,這可能解釋了為何銀價在過去幾年間的成長幅度較金價大。

中國經濟成長可能決定金銀價格比率的短期波動

金銀價格比率的短期變動似乎緊跟著中國工業板塊的成長步伐。我們用李克強指數來代表中國的工業成長,李克強指數是個追蹤銀行貸款發放量、鐵路貨運量和電力產量的指標。李克強指數與許多大宗商品的一年後遠期價格呈現強烈正相關,雖說2005到2021年間,白銀並非與該指數相關性最高的大宗商品,不過該指數顯示的經濟成長速度變化,仍與銀價有著+0.37的相關性,低於鋁和銅等工業金屬,但高於黃金。在主要大宗商品中,黃金是唯一與中國經濟成長呈現負相關的商品(雖然只是輕微負相關)(圖5)。

圖5:就白銀與中國經濟成長的相關性而論,白銀可說是一種準工業金屬

中國歷經一段強勢的經濟成長後,銀價也在2005到2007間大幅上揚。然後隨著中國經濟在美國次貸危機初期顯著減緩,銀價也在2008年大跌。2009年起,由於中國推出了大規模的振興方案,經濟成長率急速上升,工業部門的年比成長來到27%之高。在極其蓬勃的中國經濟帶動下,銀價隨之大漲,最終於2011年達到每盎司50美元。但這時中國經濟開始放緩,於是銀價又跟著下跌。2020和2021年銀價相對於黃金大幅反彈,可能與中國經濟在2020年底和2021年初的經濟成長率回升有關,畢竟中國是第一個自疫情封城中恢復的國家。不過今年中國經濟成長顯著放緩,可能也解釋了為何銀價近幾個月表現不如黃金(圖6)。

圖6:銀價走勢大多與中國經濟成長走勢相近,但兩者有明顯的時間差

图6:白银价格很多时候与中国经济增长走势相近,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中國經濟似乎因房地產業的大幅緊縮而走弱。住宅銷售額相較去年下滑了超過三分之一。中國債務水準仍維持相對高位,高殖利率(或孳息率)債券市場出現大量拋售。這些因素可能會為白銀帶來不少下行風險,但對黃金而言卻不見得是看跌因素。

中國經濟也有上行的可能,政府已提出了2000億美元的振興計畫,以及1750億美元的房貸紓困計畫。即使多國央行開始升息,中國人民銀行仍持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如果中國的財政與貨幣振興措施足以克服房地產業的疲軟,也許就能抵銷白銀近期的部分跌幅。

金屬市場數據

在我們流動性高、反應快速的市場捕捉交易機會,或善用我們多元化的基準合約產品,輕鬆管理金屬市場倉位。


Erik Norland
Erik Norland
Erik Norland

是芝商所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負責撰寫全球金融市場的經濟分析報告。通過識別新興趨勢、評估經濟因素並預測其對芝商所旗下的各類產品 (包括利率產品、能源及農產品等) 的潛在影響,他為市場提供深入見解。此外,他還是芝商所在全球經濟、金融和地緣政治走勢方面的發言人之一。

本報告中的所有例子均為對相關情況的假設性說明,並僅用於說明目的。此報告中的觀點僅反映作者的看法,未必是芝商所或其聯屬機構的看法。本報告以及報告中的資訊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實際的市場結果。

芝商所為全球領先及最多元化的衍生品交易市場,公司包含四個指定合約市場(Designated Contract Market)。點按CME, CBOT, NYMEX 以及COMEX連結,以獲取更多關於各交易所交易規則與產品的資訊。 

© 2025芝商所版權所有。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