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聯準會(港譯聯儲局)將短期利率從近乎於零的水準向上調升,而且預計還會持續升息。此舉是否能稱為貨幣政策的「緊縮」呢?答案是否定的,至少現在還不能這樣說。更恰當的說法是撤回原來的寬鬆政策。從日常生活和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使用精準的措辭很重要。

圖1:美國聯邦基金期貨正在變化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瞭解「中性」聯邦基金利率政策的概念。中性利率是一種很難掌握的概念,大多代表利率政策不會助長或限制經濟成長。也就是說,中性利率政策比較像是保持穩定狀態的政策,目的是讓經濟正常運作,至少在出現意外事件之前,經濟也不會偏向通膨或衰退。換言之,意外事件有可能導致經濟走向通膨或衰退,到了這個時候才需要採取其他政策應對。

那麼,短期的中性利率是多少?中性利率取決於聯邦基金利率與長期通膨預期的相對狀況。若短期利率遠低於長期通膨預期,通常會被視為寬鬆的利率政策,若遠高於通膨預期,則會被視為限制性的利率政策。中性利率大多還包括由通膨不確定性衍生出的微幅風險溢價。無論如何,中性利率政策會處於中間位置,而且因為我們無法確切衡量通膨預期和評估適當的風險溢價,中性利率政策的幅度可能相對較寬。

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評估長期通膨預期。我們很難精確判定通膨預期,特別是在通膨環境經歷重大改變的時候。一般而言,經濟學家認為通膨預期的調整會稍微落後通膨環境的改變。這種看法具有爭議,因為市場參與者會根據新的市場資訊來調整預期,像是重大的政府政策轉變,或是能源市場動盪等重大經濟事件。

圖2:長期通膨預期

若使用滯後的歷史數據計算,讓當前資訊的權重略大於過去資訊的權重(即落後指數衰減),與1994年至2020年相對穩定的核心通膨(不包括食物和能源)比較,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通膨環境的變化,很可能提高了長期通膨預期。用這種方式得出的1994年到2020年長期通膨預期,緊貼在2%上下。通膨在2021下半年到2022年飆升,可能已將通膨預期拉高到3%上下。

根據上述對通膨預期的分析,並大略加上0.5%的通膨不確定性溢價,使得聯邦基金利率提升到3%以上,也就是脫離寬鬆利率政策,進入中性利率的範圍。上一次出現中性利率政策,是在疫情爆發前的2018年,當時聯準會升息,準備結束寬鬆利率政策,進入中性利率。2020年的疫情打亂了原本的計劃,為了應對疫情,聯準會降息讓利率重返寬鬆狀態。

圖3:寬鬆、中性或限制性的利率政策狀態

前面提到的一點很重要:中性的利率政策通常不會助長或限制經濟成長。以開車來比喻,聯準會若採行中性利率政策,就相當於把腳移開了油門,但還沒踩下剎車。根據聯準會在2022年採取的行動,最貼切的形容是「撤除寬鬆政策」。也就是說,聯準會尚未採取「緊縮」或限制性的利率政策。只有當聯準會踩下煞車,讓短期利率大幅超越通膨預期和長期美國公債收益率(港譯孳息率),導致聯邦基金隔夜利率和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之間出現反轉時,衰退風險才會大幅提升。雖然聯準會可能會在2023年踩下煞車,但他們目前還沒這麼做。我們只能耐心等待時間告訴我們結果,畢竟聯準會高度仰賴資料,而大量的新資訊將於2022年9月到2023年初之間出爐。

CVOL指數

我們以簡單變異數分析出首個覆蓋不同資產類別的隱含波動率指數。


本報告中的所有例子均為對相關情況的假設性說明,並僅用於說明目的。此報告中的觀點僅反映作者的看法,未必是芝商所或其聯屬機構的看法。本報告以及報告中的資訊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實際的市場結果。

芝商所為全球領先及最多元化的衍生品交易市場,公司包含四個指定合約市場(Designated Contract Market)。點按CME, CBOT, NYMEX 以及COMEX連結,以獲取更多關於各交易所交易規則與產品的資訊。 

© 2024芝商所版權所有。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