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覽
- 反聖嬰現象於2021年底再度出現
- 在1998年之前,反聖嬰現象通常不利農作物價格
- 自2010年以來,反聖嬰現象一直與農作物價格上漲掛鉤
- 前兩次反聖嬰現象也發生在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上漲之際
開始於2020年10月的反聖嬰氣象又再捲土重來。2021年12月,在太平洋中部和中部偏東的赤道帶,沿線水域溫度再次明顯低於正常溫度。更廣泛地說,太平洋偏美洲側大部分地區的水溫都低於正常水準。同時,大西洋的海面溫度明顯高於正常水準(圖1)。
圖1:反聖嬰現象重現,太平洋中部偏東的赤道帶溫度降低
反聖嬰現象通常與美國北部和加拿大較濕冷的冬季有關,同時美國南部出現較乾暖的天氣。這種現象也會擾亂南美洲的天氣,導致南美洲部分地區乾旱,其他地區比平常更潮濕。阿根廷、巴西、烏拉圭和巴拉圭在去年12月進入夏季後,當地出現破紀錄的高溫。
自1959年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開始利用海洋聖嬰指數(ONI)測量聖嬰現象和反聖嬰現象,至今已經發生過九次重大的反聖嬰現象(圖2)。 所謂重大反聖嬰現象,是指ONI低於-1°C(如果是重大聖嬰現象,則為ONI高於1°C)。
圖2:自1959年以來,共有12次重大的聖嬰現象和9次重大的反聖嬰現象
在這九次反聖嬰現象中,前七次與農作物價格普遍下降的時期有關。在1971年1月、1973年8月、1984年12月、1988年6月、1998年9月和2007年10月反聖嬰現象開始後的12個月內,玉米、小麥和黃豆類產品的價格普遍下跌。1971年至2007年期間唯一的例外是1975年7月開始的反聖嬰現象,其特點是黃豆價格上漲,而玉米和小麥價格相對保持不變。
過去兩次的反聖嬰現象則有所不同。在2010年8月反聖嬰現象開始後的12個月內,玉米和黃豆類產品的現貨價格上漲,小麥價格小幅下跌。在2020年10月反聖嬰現象開始後的12個月內,玉米、小麥、黃豆的價格上漲,黃豆油價格的漲幅尤其明顯,只有豆粕價格下跌(圖3)。
隨著美國聯準會和其他主要央行實施量化寬鬆,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上漲,而最近兩次的反聖嬰現象便發生在這段期間。由於阿拉伯之春運動加劇了石油供應面的擔憂,油價在2010年夏季和2011年初大幅上漲。2020年10月以來,由於原油供應受限,加上旅遊業從疫情中緩慢復甦,能源價格再次上漲。石油和農產品市場表現出高度的價格聯動性(附錄圖表1-5),部分原因是玉米、小麥和黃豆經常用於生產生質燃料,另一部分則是因為能源也屬於農產品的投入成本。
圖3:2010年以前,反聖嬰現象通常與農作物價格下跌同時發生
除了宏觀經濟因素之外,反聖嬰現象期間農作物價格上漲的另一個解釋可能是南美洲大量種植玉米和黃豆。在2000年之前,美國玉米和黃豆的出口量令阿根廷和巴西等南美洲生產國的出口量相形見絀。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南美洲的玉米(圖4)和黃豆(圖5)淨出口都已經超過了美國。
在1998年反聖嬰現象發生時,南美洲的玉米出口量佔世界產量的1-2%。現在,南美洲的出口量接近全球玉米產量的7%。在黃豆方面,南美洲的崛起甚至更加引人注目。在1997-98年間,南美洲黃豆出口相當於全球產量的6%。美國農業部估計,在2021-22年間,南美洲的出口總額將超過全球黃豆產量的25%。
反聖嬰對北美洲的最大影響往往發生在冬季,遠離關鍵的生長和收穫季節。以反聖嬰現象對北美洲夏季的影響而言,似乎會為當地帶來相對理想的農作物生長條件。
相比之下,反聖嬰現象影響到南美洲的時間往往位於夏季,因而可對農作物造成更大的損害。這可能是過去兩次反聖嬰現象對農作物價格非常有利的部分原因。現今南美洲在玉米和黃豆出口中佔主導地位,因此南美洲發生的事件對全球市場也有極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