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覽
- 農作物價格走勢通常與整體通膨走向無關
- 農作物價格驟升有時與通膨率上揚同時發生,1973年和2021年是明顯例子
- 農作物價格與油價密切相關
- 新興市場經濟成長對石油與其他大宗商品影響重大
過去一年歐洲與美國通膨飆升,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超過6%,包括食品與能源的整體CPI更高於8%。在這段通膨上升的時期,全球食物價格也飆升:玉米、大豆與小麥價格已從2020年的低點上漲超過100%,植物油價格的漲幅更是顯著,常用於烹飪的大豆油成本漲幅衝破200%。
以CPI計的食物價格助長了通膨上升,但美國消費者感受到的整體食物成本漲幅僅略高於通膨率,分別是9.4%與8.3%。如果將時間拉長,我們會發現農作物價格與整體通膨指標之間的關係其實相當複雜,有時甚至會令人感到意外。
回顧食物價格與整體通膨(圖1、2與3)
1960年代:1960年代前半段通膨率低,每年穩定落在1-2%左右,玉米、大豆與小麥的價格波動幅度也相當小。1960年代後半段,美國針對貧窮問題推出「大社會計劃」(Great Society policy),同時越戰相關花費導致聯邦支出飆升,再加上寬鬆貨幣政策促使美國經濟開始過熱,通膨因而開始上升。到了1970年,通膨率已升至6.2%。可是儘管經濟過熱、通膨上升,農作物價格卻幾乎毫無反應,仍維持1960年代初期的窄幅波動。
1970年代:1970年代的頭兩年,通膨率回落,農作物價格維持在低位。通膨率回落部分原因是1969-70年的經濟衰退限制了工資的上調壓力,另外則是因為尼克森政府在1972年總統大選前實施工資與物價控制措施,同時聯準會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促進經濟增長。控制工資與物價有助於在短期內遏止通膨,但也降低了工作與生產速度。因此,當1972年總統大選後解除了控制措施,價格便開始飆漲。
通膨於1973年飛升時,恰好碰上另外兩件事件:阿拉伯石油禁運令導致油價近乎一夕之間從每桶3美元爆漲至14美元,以及美國和蘇聯簽訂小麥交易協議,讓蘇聯能以補貼價格向美國購入1000萬噸的小麥。這項協議達成時,穀物市場的庫存使用率低落,小麥價格從每蒲式耳1.41美元衝至6.28美元,玉米價格從每蒲式耳1.14美元升至3.97美元,大豆價格則從每蒲式耳3.37美元躍升至逾12.00美元。而隨著聯準會迅速收緊利率,1974年至1975年初,美國陷入嚴重的經濟衰退,消費者物價通膨從2.7%升至12.3%。
後來農產品價格從高點回落,進入一段持續將近35年的價格新區間。1973年以前,小麥價格落在每蒲式耳1.18美元至2.18美元之間;1973年至2006年,小麥價格則落在每蒲式耳2.18美元至6.20美元之間。至於玉米,1973年以前價格落在每蒲式耳1.05美元至1.58美元之間;1973年後的35年,價格則落在每蒲式耳1.43美元至5.08美元之間。最後則是大豆,在1973年以前價格落在每蒲式耳2.10美元至3.57美元之間;1973年至2006年,價格則落在每蒲式耳4.10美元至10.55美元之間。
通膨在1973年觸頂,並於1974-75年經濟衰退期間下降,但到了1977年初又再度開始攀升。1980年時,通膨率已超過14%,但農作物價格卻未能衝上新高。雖然農作物價格在1970年代後期上升,整體而言仍落後於整體通膨(圖4)。
1980-2006年:1979年底,卡特總統委任保羅‧沃克(Paul Volcker)為聯準會主席。沃克馬上實施升息來抑制通膨,從1979年底至1981年初,他數次將聯邦基金利率調升至20%,讓美國兩度深陷經濟衰退,第一次是在1980年,第二次則是從1981年8月持續到1982年12月,而這兩次經濟衰退對美國的製造業與農業造成的打擊尤其嚴重。儘管高利率政策引起諸多不滿,卡特總統與雷根總統仍支持沃克和他提出的緊縮貨幣政策。之後一直到1990年代,聯準會始終將利率維持在大幅高於通膨率的水準。到了1993年,通膨率已回落到2-3%左右,且在之後25年都維持在此區間。
1982至2006年間,通膨與農產品價格之間似乎沒什麼關聯。偶爾發生的乾旱或洪水會導致農作物價格驟升,例如1988年及1996年即是如此,但農作物價格走勢大致與整體通膨走向無關。不過,最明顯的趨勢是農作物實質價格暴跌。儘管通膨遠低於1970年代的水準,消費者物價卻持續走高,農作物名義價格走勢持平,實質價格則暴跌(圖4)。
2007-2022年:中國經濟表現強勁,帶動2002年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開始飆漲。當中農產品價格反應較慢,到了2007年才開始趕上能源與金屬,突破了1973-2006年的價格區間,進入2007年後的新價格區間。有趣的是,消費者物價通膨在這段期間非常穩定,2008年小幅上升,2009年下跌,然後從2010年至2021年第一季一直維持在2%左右的狹窄區間。直到過去一年,通膨與農作物價格的走向才再度同步。
簡言之,農作物價格與整體通膨走向並非緊密同步,但仍有例外,好比1973年和2021-22年就是個例子。但是,若農產品價格不與整體通膨同步,那最可能和什麼密切相關呢?比起消費者物價通膨,農作物價格與原油價格展現出更高的關聯性(附錄圖1-5)。農作物與能源價格之間的關聯是由供需兩方面共同推動,從需求面來看,能源價格上升或下降可能增加或減少市場對生質燃料的需求;從供給面來看,能源價格上升或下降可能增加或減少生產農產品的成本,因為從播種、收穫到運送,幾乎每一個步驟都涉及能源。最後,能源與農作物的價格走勢,似乎和李克強指數這個中國經濟指標密切相關(點擊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