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20年起加快進口美國玉米和大豆,有關的趨勢至今仍然持續,但要確定這是否標誌着一種長期的轉變,不僅需要回顧需求驅動因素、中美貿易關係背後的地緣政治以及糧食安全問題,更需要審視糧食科技的創新。
今年以來,中國對玉米的需求有增無減。根據美國海關總署的資料,2020年中國購入創紀錄的1,130萬公噸玉米,而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今年銷售總量可能高達2,600萬公噸。相應地,全球玉米價格持續攀升,目前已突破每蒲式耳6美元,創下近8年來的新高。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中國的大豆進口量也一直穩步上升,2020年創下9,850萬公噸的紀錄,今年則有望突破1.03億公噸。這為美國大豆種植戶帶來了好消息。2020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以人民幣計算增加50%以上,這是由於巴西供貨中斷刺激中國增加對美國商品的採購。
一個令農產品進口激增的關鍵原因是非洲豬瘟爆發後,中國需要重建生豬種群,並為其提供飼料。有研究估計,2018年和2019年中國國內的生豬有一半死於非洲豬瘟,目前已恢復到以前水準的近90%。而且,很多新增的生豬產能都是工業化的、大規模地營運,在混合飼料中使用大量大豆壓碎製成的豆粕和玉米。
農產品進口激增引發中國重新認識其對海外農產品市場的依賴程度,以及需要重視糧食安全的問題。
雖然過去中國一直進口大豆,但過去的目標是實現玉米自給自足。中國耕地有限,加上有逾14億人口,使得提供平價和充足的糧食成為一項持續的挑戰,而在歷史上這一直都是爆發動亂的潛在原因。加上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不斷升溫和新冠疫情爆發,中國政府開始着力解決糧食安全的問題是理所當然的。
首先在今年3月,中國政府在最新公布的五年計劃中將糧食安全置於核心位置,出台政策減少依賴進口,並制定「雙循環」,以內需為牽引的戰略。進一步推動糧食安全問題的因素是今年7月份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糧食供應的自給自足問題也被提升為優先事項和政策重點。中國採取新措施提高國內玉米和大豆生產商的補貼,鼓勵種植青貯玉米等優質動物飼料作物。另一方面重視鼓勵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如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和人工智慧,以促進種子工業發展和行業產量,因為按照國際標準,中國的種子工業和行業產量仍然很低。國企中國化工集團2016年斥資43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業科技集團先正達公司,或許正好說明這方面會有更大的動作。
實現自給自足充滿挑戰
然而,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道路並不平坦,充滿了挑戰、疑問和擔憂。一個長期存在的障礙是如何讓中國公眾接受生物技術農作物。雖然中國從1997年和2006年分別開始種植抗蟲棉和生物技術木瓜,但轉基因生物技術尚未進入主要的穀物和油籽作物,比如玉米和大豆。中央政府的規劃尚未公布,因為他們想尋求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考慮到公眾對轉基因生物的抗拒,又能滿足糧食自給自足的迫切需求。
玉米乙醇是另一個政策難題。在試行使用生物燃料減少機動車污染物排放後,中國推遲了2020年之前在全國範圍推廣E10乙醇混合汽油的計劃,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目前糧食自給自足的問題較環保考量更重要,或者說,現在當務之急是推廣電動車,而不是生物燃料。只有先理解這些相互矛盾的政策問題,才能明白中國長期玉米需求的概況。
但最大的謎團可能是中國的國家糧庫和私人糧庫到底儲存了多少玉米?過去幾個月裏,中國的需求導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玉米和大豆價格上漲,行業分析和預測介乎於嚴重短缺和嚴重過剩之間。就如何解讀玉米收購的熱潮,分析師也各執一詞。有的認為是政府補充空的國有糧倉,有的則認為是中國兌現其與美國達成的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的購買承諾。
中國政府已公開發表評論,警告美國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以及美聯儲和其他央行極其寬鬆的貨幣政策的風險。領導人無疑會記得,許多評論員將上一輪大宗商品超級周期歸咎於美聯儲的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
如果價格真的進一步暴漲,就會出現貿易保護主義的威脅,因為各國會把重點放在滿足本國人口吃飯的問題上,與全球市場隔絕。例如,世界上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俄羅斯在今年年初實施了穀物出口稅,而烏克蘭則採用了出口配額。這樣的行為可能會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即進口國增加囤積,導致沒有必要的價格上漲,周而復始。
中國往往對大宗商品市場產生巨大的影響,不僅是農產品市場,金屬和能源市場也是如此。中國人口眾多,生活品質迅速提高,導致對大多數農產品都有持續的需求。所以,中國對玉米和大豆的需求會結束嗎?依照傳統智慧,答案可能是不會結束。然而,我們所知道的世界正在迅速變化。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時代,擁有植物肉、精準農業、先進的種子技術等科技;以及一個關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世代。聯合起來反對氣候變化和炫耀式消費的青年運動。這些趨勢不限於西方國家,而是全球皆然。在這個新的局面中,即便傳統智慧被顛覆,我們也不應該驚訝,就像我們在2020年和2021年的大部分時間裏所看到的那樣。今天得到的任何答案,都有可能在未來被顛覆。
本文作者為芝商所農產品執行董事
轉載自OpenMark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