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數據比任何其他數據更能說明美國的經濟損傷,而本次公佈的數值可謂令人震驚。月度就業報告顯示,2020年4月流失超過2000萬個工作,失業率達到慘淡的14.7%。不幸的是,這個數值仍然偏低,因為根據勞工統計局的調查,許多因疫情而被裁的工人被錯誤分類。調整後的失業率將飆升至19%左右。另外,4月中段的就業調查並未反映4月末的額外職位流失,並此情況或會持續至5月以後。從3月15日至2020年5月2日,短短7週之內超過3300萬人申請失業保險金。
鑒於如此驚人的失業率,人們難免會將其與1930年代進行比較,當時是美國最後一次出現20%以上的失業率。不過不應隨意畫上等號。此次的原因是疫情,並非金融危機;2020年經濟崩潰的進度是以週計,而非年;最重要的是,採取的對應政策著眼於立即解決危機,而且規模龐大,相比之下,大蕭條最初幾年卻在否認這一問題。我們詳細研究一下其中的區別。
本次疫情導致勞工市場蕭條,並非金融危機所造成。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剛剛開始放寬的經濟封鎖一度對經濟造成嚴重衝擊,旅遊業和餐飲業關閉,而服務業首當其衝受到打擊,隨著需求暴跌,蔓延至製造業及其他行業。回到1929年,當股市崩盤時,引發大規模的金融恐慌,銀行系統實際上被封鎖。從這個意義上講,1929年更像2008年。稍後我們討論應對政策時會對此進行更多講解。
金融恐慌的特點是,銀行系統在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大規模去槓桿化。去槓桿化會在整個經濟中造成骨牌效應,因為之前的經濟增長皆是靠超額發債支撐。然而,這場全球健康危機造成的經濟封鎖,卻導致物理學上被稱為級聯網絡崩潰的相變。此次經濟下滑相當突然,並以週為單位衡量。其並不同於1929年股災後的四年內發生的情況,當時長期陷入大規模失業。此次破壞最嚴重的時期很可能在2020年內就會結束,遠快於1929年,並且在觸底後就開始重建階段,儘管重建速度緩慢。 [有關 "從相變的角度進行政策分析 "的更多資訊,請查看我們的研究報告:https://www.cmegroup.com/education/featured-reports/policy-analysis-through-the-lens-of-phase-transitions.html.]
2008年與1929年在美國的一個主要不同點是聯儲局的反應。2008年9月,在對雷曼兄弟破產處理不善及對保險巨頭AIG胡亂救助後,金融恐慌的程度變得清晰,這時聯儲局方才明白,作為"最後的貸款人",需要採取果斷的行動,以維護美國金融系統的穩定。短短幾個月內,聯儲局購買了大約1萬億美元的困境證券,從銀行系統的帳面上消除了這一負擔,同時將短期利率降至接近零,並透過緊急貸款計劃為金融系統的多個部門提供特殊支持。
回到1929-1933年,聯儲局袖手旁觀,眼睜睜放任成千上萬家銀行倒閉。這一點尤其令人遺憾,因為聯儲局是在1907年金融恐慌之後成立,專門作為金融系統的最後貸款人,防止未來的恐慌演變成大蕭條。聯儲局在1930年代的第一次考試中以慘淡失敗收場。而2008年的聯儲局挺身而出,確保了金融系統和經濟不會重蹈1930年代的覆轍。
2020年這一輪,聯儲局再次借鑒2008年的做法,增加了數萬億美元的金融系統支援資金,以備不時之需。1930年代的教訓是,不可袖手旁觀。2008年的教訓則是,要迅速、果斷及最大力度地採取行動。
從1929年到2020年,財政應對政策亦大為不同。在1932年11月的總統大選之前,大蕭條早已開始。兩位總統候選人在面對危機時都申明對財政紀律的承諾。羅斯福輕鬆贏得大選,上任後不久即意識到需要大規模的經濟刺激和工程項目降低失業率,很快就將平衡預算的願望拋諸腦後。由於聯儲局在1930年代選擇袖手旁觀,財政刺激在經濟重建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不過,我們確實注意到,1936-37年再次出現財政緊縮,導致1937年經濟受挫,大蕭條很大程度上是1940年代的戰爭支出方才最終結束。
2008年之後,出現了小規模的緊縮,主要是由於政治僵局造成。2011年開始實行支出扣押,2001年和2003年的減稅政策,以及2009年的薪資稅減免獲准於2012年底到期。支出增長放緩和稅收增加有助於美國預算赤字從2009年佔GDP的10%縮減至2016年僅佔GDP的2.2%。如此,支持經濟增長的重擔更多地肩負在聯儲局身上,因此該央行在2017年年中之前維持利率在1%以下。除限制聯邦政府開支外,州和地方政府也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削減了開支,至2013年才開始促進就業增長。
直到2017年國會取消支出限制,聯儲局方才開始更積極地加息。支出增加和減稅相結合,使聯邦赤字2017年佔GDP的2.2%增加至疫情前夕佔GDP的5%。
2020年,由於需要採取果斷行動,美國國會分裂和高度黨派化的僵局被打破。萬多億美元的支出已獲得批准並簽署成為法律。至2021年年底,預算赤字將飆升至每年4萬億美元,佔GDP的20%左右,如果國會增撥資金,該比例可能會更高。
聯儲局和美國政府的大部分初步應對政策屬於“支援性”政策範疇。支援性政策的目的是緩衝級聯網絡崩潰階段的經濟影響,使其進入重建階段。“再生”政策致力於加快復甦和重建步伐。
聯儲局並不具備實施再生政策的條件,因為其工作主要在於支援,以保持金融系統正常運行,並防止出現將經濟衰退演變為大蕭條的金融骨牌效應。實際上,正如俗語所講,聯儲局無法靠一己之力推動經濟更快地增長。
不過,財政政策會對重建步伐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再生政策需要新的支出(否則將不會出現),正如1930年代的各種計劃,愈重視就業,愈可能加快經濟重建步伐。減稅並無效果,因為人們往往會將錢存起來,而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則將錢投入新項目,馬上提供工作,這種影響會在經濟中產生積極的漣漪。聯邦財政支持過快撤出的可能性會給經濟復甦前景構成下行風險,同樣,州和地方政府支出大幅削減亦會帶來此種風險。[如果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融合感興趣,請查看我們的報告《現代貨幣理論為政策奠定基礎》。]
展望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料將出台更多的再生性財政刺激措施。而且我們應注意,聯儲局可以並已經在進行支持財政舉措的操作,即將其支援性操作擴大至包括市政債券市場和企業信貸。即使執行大規模的支持政策,並計劃下一步的再生政策,但考慮到勞工市場受到的破壞程度和收入減少導致需求大幅下降,經濟重建階段很可能會緩慢且漫長。
Bluford「Blu」Putnam自2011年5月起擔任芝商所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Blu在金融服務領域積累超過35年的豐厚經驗,尤其集中在中央銀行、投資研究和投資組合管理。因此,他還擔任芝商所有關全球經濟狀況事宜的發言人 。
Erik Norland為芝商所高級經濟學家兼執行董事。他負責對全球金融市場進行經濟分析——識別新興趨勢、評估經濟因素並預測其對芝商所和公司商業策略,以及對芝商所各類市場的交易者的影響。他還擔任芝商所全球經濟、金融以及地緣政治狀況等問題的發言人之一。
查看芝商所高級經濟學家兼執行董事Erik Norland的更多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