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价上涨:需求增长背后的主要推动因素
订阅以获取更新内容
概览
- 持续加剧的经济和地缘政治风险或将继续为白银价格提供支撑
- 为缓解持续四年的供应短缺问题,目前已有多个银矿项目进入规划阶段
在工业用银需求旺盛、供应存在较大缺口以及全球不确定性持续存在等因素共同推动下,白银行情逐渐走强。在此背景下,贵金属在能源转型和广泛工业应用领域具有重要作用,预计白银价格仍有进一步上行空间。
First Majestic Silver公司首席执行官Keith Neumeyer在接受金拓(Kitco)采访时表示,在需求旺盛叠加供应紧缺的双重拉动下,过去一年白银价格持续走强。白银价格在去年10月末一度突破每盎司34美元的大关,创下过去12年的新高,但此后基本稳定在每盎司31美元。
Neumeyer表示,“全球白银市场已连续四年出现(每年)2.4亿盎司左右的供应缺口,而且这一数字仍在逐年攀升。”
白银供应量和价格波动已促使一些投资者转向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管理。去年,芝商所白银期权交易量创下18,027份合约的历史新高。作为宏观事件的精准对冲工具,近年来,白银每周期权已占白银期权合约总交易量的20%以上。
“增长条件已经成熟”
世界白银协会(The Silver Institute)主席兼首席执行官Michael DiRienzo表示,在光伏太阳能市场的推动下(该行业使用白银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等设备),2024年全球白银需求达到了12亿盎司。
他还指出,得益于来自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强劲需求,工业用银需求增长7%,达到7亿盎司。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电力需求激增,也为白银销售提供了有力支撑。
DiRienzo充满信心地表示,“2025年白银市场增长的条件已经成熟”,并指出随着全球电气化进程持续推进,白银需求增幅有望超过去年水平。
他还补充道,随着投资者想方设法对冲中长期不确定性,持续加剧的经济和地缘政治风险应会继续为白银价格提供支撑。
DiRienzo指出,备受市场关注的“金银比率”(该指标跟踪购买一盎司黄金所需的白银盎司数)近期也有所走高,这进一步增强了白银的投资吸引力。当该比率上升时,表明白银相对其黄金“兄弟”处于低估状态。截至3月初,这一易于波动的指标徘徊在89附近,高于60的过去二十年平均水平(该指标曾在疫情期间短暂地飙升至125)。
未来挑战重重?
尽管白银日益受到市场追捧,但仍面临多重挑战。
“白银市场亟需机构投资者入场,”有分析师指出。“我们需要让对冲基金、养老基金及其他机构投资者进入这一领域。”
2025年,白银市场预计仍将面临结构性供应短缺的局面,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恐将对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带来挑战。
该分析师提出疑问,“如果这些吉瓦级和太瓦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全部开工建设,并在206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目标,那么所需的白银将从何而来?”
采矿活动增多
根据CPM集团高级分析师Jeffrey Christian估算,为满足未来需求,目前已有多个银矿项目进入规划阶段,其中包括9个新建矿场,预计未来5至10年这些项目将新增4,400万盎司白银产能。他补充道,自2020年白银价格结束七年低迷走势、启动上涨行情以来,采矿活动一直在稳步增长。
这些新建矿场将位于墨西哥、澳大利亚、俄罗斯和秘鲁等主要白银产区,出产的白银将主要供应中国内地、台湾地区、印度的制造工厂,以及用于满足印度、泰国、中国内地和日益增长的埃及珠宝加工业需求。
然而,Christian指出,全球白银储量依然充足,他认为目前市场对供应缺口的估计可能有所夸大。
当被问及其他风险因素(如全球最大的白银生产国墨西哥爆发罢工或政治不确定性的风险)时,Neumeyer表示,他相信墨西哥总统克劳迪娅·辛鲍姆(Claudia Sheinbaum)能引导该行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墨西哥是银矿开采公司First Majestic的重要市场,据公司新闻稿数据,2024年,该公司圣埃伦娜(Santa Elena)矿山创下1,030万盎司银当量的年产量纪录,较2023年增长7%。
“平替效应”或抑制银价上涨
与此同时,来自伦敦Metals Focus公司的Philip Newman指出,报道所称的白银供应短缺情况并不会长期持续下去,这是因为白银价格上涨可能会引发“平替效应”,即制造商为削减成本而采用较廉价的新兴材料来代替昂贵的零部件。
“我们认为,这种供应短缺的情况不会成为新常态,”他表示。“每盎司30美元的价格水平将挤压企业利润,中国或印度等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势必将开始寻找替代零部件,从而抑制白银需求。”
无论价格走势如何,随着能源转型加速推进和商业活动持续扩张,白银需求预计仍将保持旺盛态势。
正如DiRienzo所说,“所有带开关的电子设备都离不开白银。”
订阅更新
获取由芝商所经济研究专家团队制作的分析报告。
已有帐户? 登录
点击上方,即表示您已订阅并同意接收指定内容。我知悉可以随时退订信息.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
在交易所交易之衍生产品及场外结算(“OTC”)之衍生产品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并具有亏损风险。在交易所交易及场外交易之衍生产品为杠杆投资工具,由于只需要合约价值一定百分比的资金即可进行交易,故此有可能损失超过最初存入的金额。本通讯不论在任何适用法规的涵义上,均不构成招股章程或公开发行证券,亦非关于购入、出售或持有任何特定投资或服务的建议、要约、邀请或招揽。
本通讯的内容乃由芝商所编制,仅作为一般介绍用途,并非旨在提供建议,亦不应被视为建议。本通讯未考虑您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您应在根据或依赖本通讯中列出的信息采取行动之前获得适当的专业建议。虽然芝商所已尽力确保本通讯中的资料在通讯刊行当日准确无误,但芝商所对任何错漏概无责任,亦不会更新资料。此外,本通讯中的所有示例和资料仅作为说明之用,不应视为投资建议、实际市场经验的成果或任何特定产品或服务的推广。本通讯内所有与规则及合约规格相关的事项均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和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的正式规则,或芝商所的某些其他附属交易设施的规则为准(如适用)。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包括与合约规格有关的事项上,均应查询现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