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衍生品交易量不断增加
概览
- 在2022年前四个月,亚太地区的股票期货和期权交易量占全球总交易量的一半以上
- 中国五家衍生品交易所中,有三家在2021年的交易量排名中跻身前十
随着亚洲投资者变得更加活跃,越来越多个人和机构转而使用期货和期权来管理风险。目前,高通胀、俄乌冲突和新冠疫情余波等因素对农产品和能源价格施加了上行压力,而世界各地的股市正经历大幅波动。与此同时,美联储加息推动美元走强,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压力,并增加了货币风险。在市场充满不确定性的这种背景下,风险对冲的好处显而易见。
对衍生品的偏好不断增加
近年来,受益于市场基础设施的发展、强大的监管框架,以及机构和经验丰富的散户投资者更深入地了解到期货和期权所能带来的好处,亚洲衍生品交易量一直呈现强劲的上升趋势。
事实上,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的数据来看,亚太地区期货和期权合约交易量在2022年前五个月同比飙升61.4%,占全球总交易量的一半以上。其中,股票期货和期权交易量显著增加,亚太地区交易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相比之下,主要受中国影响,对大宗商品期货和期权的需求减少。这可能是由于抗疫封锁措施造成的持续不确定性及其对经济活动的持续影响所致。
另一个表明亚洲投资者在市场中越来越老练的迹象是,在2022年第一季度,亚洲地区的持仓量(即尚未结算的未平仓合约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尽管在这方面,亚太地区依旧落后于北美、欧洲和拉丁美洲,但这些迹象表明,亚洲市场的规模正在扩大。
与此同时,由于货币波动率较高,该地区对外汇对冲的需求激增。芝商所在亚太地区的外汇交易量在2022年前六个月同比增长近15%。
发展中市场
随着投资者的需求与日俱增,亚洲(尤其是中国)的衍生品市场在不断发展。中国设立了五家本土衍生品交易所,其中三家在2021年全球交易量排名中跻身前十,产品涵盖大宗商品、债券和股票。
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的数据,2021年交易量创出历史新高,年内交易量逾75亿份合约,价值人民币581.2万亿。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农产品、有色金属和煤炭产品期货市场,同时继续为该地区制定基准,尤其是在金属、农产品和能源领域(在较小程度上)。
监管方面的发展也持续为市场提供支持。新的《期货和衍生品法》已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于2022年8月1日生效,这是自30年前出现期货和衍生品交易以来,首部在全国范围内规范该行业的法律。该律法为期货和场外衍生品的交易、结算和清算制定了全面的法律框架,标志着中国在加强市场基础设施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所有期货及衍生品交易所均须经监管机构批准方可运作,而金融机构则须获得批准方可参与除期货产品以外的衍生品交易。另一个重大发展是,该律法首次规定,终止净额结算可根据立法强制执行。该律法还制定了相关规定管控内幕交易、市场操纵和其他可能损害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的活动。
新法有望提升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衍生品市场的参与度。该律法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计划在2021年底所做出的变更一脉相承,允许境外投资者在中国交易大宗商品期货和期权以及股指期权。
同时,中国可投资产品的选项也在不断增多。今年早些时候,芝商所新推出了两种中国港口铁矿石期货合约,这是首批与中国港口价格挂钩的国际交易衍生品。另外,为满足对特定海上航线货运能力的对冲需求,芝商所还推出了集装箱运费期货,自今年2月以来,针对往返中国的6条航线提供了已清算的集装箱期货合约。此外,一家中国本土交易所也正计划推出工业硅合约。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人员于去年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呼吁在中国发展人民币期货市场,从而帮助投资者对冲外汇风险。
展望
鉴于全球价格波动性预计将会持续,期货和期权依然是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由于亚洲投资者越来越了解衍生品交易,监管力度得到加强,而且新的产品也陆续推出,因此,投资者对衍生品兴趣高涨和衍生品交易量增加的趋势或将延续。
转载自 OpenMark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