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览
- 拉尼娜现象于2021年末再度出现
- 在1998年之前,拉尼娜现象一般会导致农作物价格下降
- 自2010年以来,拉尼娜现象一直与农作物价格上涨挂钩
- 最近两次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普遍上涨
从2020年10月开始的拉尼娜天气现象再次出现。到2021年12月,太平洋中部/中东部赤道带的水域温度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更宽泛地说,太平洋靠美洲一侧大部分水域的温度低于正常值。与此同时,大西洋的海面温度显著高于正常值(图1)。
图1:拉尼娜回归,太平洋中东部赤道带水域的温度下降
拉尼娜现象通常与美国北部和加拿大比较湿冷的冬季有关,同时美国南部会出现比较干燥、温暖的天气。这种现象也会扰乱南美天气,导致南美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其他地区则湿度超过正常值。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和巴拉圭12月以来的夏季气温创下历史新高。
自1959年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NOAA)开始用海洋厄尔尼诺指数 (ONI) 衡量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以来,曾发生过九次重大拉尼娜事件(图2)。所谓重大拉尼娜事件,指ONI值低于-1℃(重大厄尔尼诺事件则是ONI值超过1℃)。
图2:自1959年以来,分别发生过12次重大厄尔尼诺事件和9次重大拉尼娜事件
在这九次重大拉尼娜事件中,前七次与农作物价格普遍下降的时间段呈现相关性。在1971年1月、1973年8月、1984年12月、1988年6月、1998年9月和2007年10月拉尼娜现象开始后的12个月里,玉米、小麦和大豆产品的价格普遍下跌。1971年至2007年间,只有1975年7月开始的拉尼娜现象是个例外,彼时大豆价格出现上涨,玉米和小麦价格则相对保持不变。
最近两次的拉尼娜有所不同。玉米和大豆产品的现货价格在2010年8月拉尼娜开始后的12个月内出现上涨。小麦价格小幅下跌。在2020年10月拉尼娜现象开始后的12个月里,玉米、小麦和大豆价格上涨,豆油价格上涨显著。只有豆粕价格下降(图3)。
最近两次的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恰逢美联储和其他主要央行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2010年夏季和2011年初,由于“阿拉伯之春”运动加剧市场对石油供应的担忧,石油价格大幅上涨。自2020年10月以来,人员出行从疫情中缓慢恢复,同时原油供应受到限制,能源价格再度上涨。石油和农业市场在价格上表现出高度的协同运动(附图1-5),其中部分原因在于玉米、小麦和大豆经常用于制造生物燃料,同时也因为能源是农产品投入成本的一部分。
图3:2010年之前,拉尼娜现象通常与农作物价格下跌同时发生
除了宏观经济因素外,拉尼娜期间农作物价格上涨的另一个解释可能与南美洲玉米和大豆产能旺盛有关。在2000年之前,美国的玉米和大豆出口量高于阿根廷和巴西等南美生产国的出口量。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南美的玉米(图4)和大豆(图5)的净出口量已经超过美国。
1998年拉尼娜发生时,南美玉米出口量占世界产量的1-2%。目前,南美的玉米出口量几乎相当于全球产量的7%。在大豆方面,南美产量的提升更加显著。1997-1998年间,南美大豆出口量相当于全球产量的6%。根据美国农业部的估计,2021-2022年南美出口总量将占全球大豆产量的25%以上。
拉尼娜对北美影响最大的时间往往是在冬季,与农作物关键的生长收获季相距甚远。就拉尼娜对北美夏季的影响而言,似乎与相对理想的农作物生长条件存在关联。
而相比之下,拉尼娜往往会影响到南美夏季,对作物造成较大的损害。这可能是过去两次拉尼娜现象导致农作物价格上涨的部分原因。既然目前南美的玉米和大豆出口量占据大头,南美发生的情况就会对全球市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